
《 投資最重要的事 》,相對於被動的指數型投資,這本書屬於主動出擊打敗大盤的類型。由於我的興趣是小說,所以對投資理財的態度一直都是用最小的力氣追求跟大盤差不多的報酬就可以,因此關於投資理財的書籍,我讀的大多都是指數型投資相關的書。至於這次為什麼會突然想挑這本書來看呢?
原因一是因為剛好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另一個原因是我發覺它的內容重點不在於講基本面怎麼看、技術面怎麼看這種實務上的內容,而是更偏向心法的類型,裡頭總結了作者幾十年來的投資心得,於是,我開始好奇,能夠打敗大盤的投資者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作品相關
- 作品: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本股神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書
- 作者:霍華.馬克斯 (Howard Marks)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17/2/23
- 語言:中文
《 投資最重要的事 》,我喜歡的三個地方
第二層思考
成功投資不是因為「買到好東西」,而是因為「東西買得好」。
由於作者的目標是打敗大盤,因此若只是用與一般大眾一樣的思考邏輯也只能拿到與大盤差不多的報酬,因此為了取得超越大盤的績效,作者在最一開始便提出了第二層思考的概念。
在了解什麼是第二層思考之前,可以先看看作者對第一層思考的描述。所謂的第一層思考是簡單膚淺而且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思考方式,例如:「這家公司的前景看好,意味著股價會上漲。」。而第二層思考會再更深入且複雜迂迴,他不會只單純只看前景,更會綜合評估各種因素,例如有沒有可能前景看好,但其實股價早已反應出其價值,已經沒有多少上漲空間或者有沒有可能受到其他領域的負面因素影響等等。
在第二層思考的概念下,作者帶著我們重新探討風險與報酬的真實意義,並且提出一個過去我沒想過,但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的概念:即使是績優股,若價格太高仍然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而即使是績效差的股票,若價格遠低於其價值仍然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
過去我一直認為只要公司好,股票便值得買,但這種想法只是憑第一層思考來行動,更確實的作法應該是,不只公司要好,其股票的價格也要低於其真正價值,如此一來才是值得買的標的。
如同鐘擺般的景氣循環:泡沫與崩盤
在別人沮喪拋售時買進、在別人興奮搶買時賣出,全都需要最大的勇氣,但也會提供最豐厚的獲利。
作者提出的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概念則是景氣就有如鐘擺一樣,不斷地來回於高點與低點,重覆著泡沫與崩盤,即使每一次總會有人說「這次不一樣」,但歷史告訴我們,從來沒有哪一次不一樣,光是我自己經歷過的2000年初的科技泡沫以及2009年的金融海嘯,都是鐵一般的證據。
在泡沫化的時候,每個人都相信投資只會賺不會賠,雖然現在想想覺得很不可思議,但人在身處那樣的環境中時,即使自己再三提醒自己要謹慎行事,但當周圍的人不斷無腦丟錢無腦回收報酬時,那信念很難不被動搖,回過神來時便已經成了這場泡沫的一部分。
而崩盤也是一樣,在恐慌之中每個人都只會想情況只會更糟,即使我們自認買在一個遲早會漲回來並賺得報酬的價格,也很容易因為不斷持續下探的價格而信心動搖,於是對自己失去自信。
關於這種情況的描寫,我個人很推薦《月界金融末世錄》這套書,這本書應該參考了不少2008年那場金融海嘯的狀況,很生動地描寫出當時金融市場以及投資人心理的詭異狀況,身處於那種高報酬卻零風險的金融環境下,心裡充滿各種砥觸與困惑,始終想不明白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情,而直到泡沫破裂時才總算明白原來一切都建立在自以為不會發生的風險評估上,然而最糟的情況遲早會發生。如果覺得金融題材的專業書籍太難讀懂的話,我推薦可以讀讀看《月界金融末世錄》這套書,它把有點難懂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呈現,雖然應該沒辦法從中獲得太深的知識,但非常適合入門者!
所以說,雖然作者提出了景氣必將循環的想法,然而在實務上,泡沫時我們很難抗拒誘惑,崩盤時我們很難抗拒恐懼。不過,這時候應該要使用作者所說的第二層思考,不能只憑著直覺跟隨大眾的腳步,應該要認真評估,看清楚目標的真正價值。
每隔一段時間,當上升趨勢和下降趨勢持續了很久,以及(或是)達到頂端時,就會有人開始說「這次不一樣」。
然而結果卻顯示舊規則仍舊有效,周期重新開始。最終,樹木不會直直穿過天際,很少東西的價值會降到零,大部分的現象都有周期變化。
另類歷史的概念:運氣與風險
風險意味著可能發生的事,比即將發生的事還多。
第三個我覺得有所收穫的是另類歷史的概念。
我們似乎往往會追逐有最佳報酬的投資者,因為我們認為他做得最好。然而實際上可能並不是如此,在市場多頭的狀況下,進行更加侵略性的積極投資便能夠取得相對高的報酬,然而這種投資是建立在市場持續多頭的情況下,試想,如果就在那一天市場崩盤了,那結果會如何?
另類歷史的概念便在於此,對於過去的某一次投資,我們不應該以結果論成敗,要考慮的應該是該次投資存在著什麼樣的風險,雖然有些極端狀況可能十年才會發生一次,但我們就是得設想若它真的發生時,這次的投資又會變成什麼結果?
真正優秀的投資人便是能在市場多頭時取得不錯的報酬,而在市場空頭時則不會損失太多,因為他們設想了一切狀況,做出能應對各種狀況的布署。
雖然說,在多頭市場下,這種防禦性投資的績效相對於攻擊性投資的績效可能會備受客戶抨擊與批評,然而,這是因為在多頭市場下,我們都預測未來會像過去多頭的這幾年一樣,這可能在接下來幾年也都會是正確的,但實際上這種想法往往代表著我們低估了風險,甚至根本沒有把風險列入考慮,因為它很少發生,所以發生了便是災難性的,而這一天總在我們以為沒有風險的時候到來。
「普遍相信沒有風險」就是很少見的高風險。
「風險消失」的神話是最危險的風險來源,也是促成泡沫的主要因素。
閱畢小感
其實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心裡是預期大概八成都讀不懂,或是讀懂了也懶得去做,依然回到我原本的懶人投資法。不過,這本書的內容卻出乎意料地平實易懂,說易懂有點不太對,因為裡頭還是有很多我看不懂的名詞,但在整個大方向上是好懂的,面對投資,我們應該啟用第二層思考,注意多數事物都有週期(景氣循環),在市場熱度過熱的時候要小心泡沫泡裂,在市場恐慌時則是買進被低估價值股票的最好時機。
我們都知道買在低點賣在高點就能賺錢,然而難處往往在於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是高點?什麼時候是低點?我們以為是高點時,偏偏股價又一再創新高,這種時候我們該不該追上去?反之亦然。在這本書中帶給我的是一種思考方式,藉由分析過去的泡沫與崩盤以及當時投資人的心理狀態,讓我們明白自己會面臨的問題,讓自己在判斷自己身處於景氣循環的什麼位置時能更有信心,不隨便被大眾的想法所牽動。
我覺得這本書雖然主要目的是打敗大盤,但是對於像我這種只想取得跟大盤一致績效的人來說也是受益匪淺,能夠更明白這個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推薦!
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話,歡迎從下方連結來購買。本站將獲得部分消費金額作為傭金回報並維持本站營運的開銷,但這不影響您所購買任何商品的價格,本站也不會多收您任何一分一毛。
其他閱讀
- 2021年 閱讀書單
- 月界金融末世錄
- 《投資金律》 建立獲利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四個關卡
- 《投資最重要的事》探討的則是如何打敗大盤,而《投資金律》則是主張長期而言不可能打敗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