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戰地春夢 》,記得高中時曾經讀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雖然已經不太記得內容與當時的感想,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讀完時應該覺得滿頭霧水,在那之後就再也沒有挑戰過海明威的作品。直到前陣子看完《西線無戰事》以後,我突然對這種反戰題材產生興趣,這時候海明威的大名再次出現在我面前,過去對他的印象總是《老人與海》,但沒想到作為戰地記者的他同樣也創作過許多戰爭題材的小說,於是,我決定再挑戰一次海明威的作品。
小說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描寫一位志願前往義大利戰場擔任救護車軍官的美國青年,在戰場上邂逅摯愛,卻也在同樣的地方受到了戰爭的洗禮,以一個平凡男人的視角見證了這場荒謬、殘酷、毫無意義的戰爭,最後他選擇與愛人丟下兵器逃離戰場,希望從此與愛人以及即將誕生的孩子幸福地活下去,然而,戰爭已經足夠荒謬,命運卻又更加殘酷……
~以下有雷,小心慎入~
作品相關
- 作品:戰地春夢
- A Farewell to Arms
- 作者:海明威
-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22/06/08
- 語言:中文
《 戰地春夢 》,我喜歡的三個地方
身處戰爭之中的荒謬
戰況有多慘,說出來你大概也不信。只有在現場的人知道那是怎麼回事。很多人都是到了今年夏天才真正了解戰爭。本來我覺得有些軍官不可能有所領悟,但他們現在都了解了。
簡潔俐落的文字,平實地敍述戰場上的一名年輕軍人所遇到的事情,不刻意強調殘酷與荒謬,但同袍間的連篇幹話、角色們的言行舉止與他們所遇到的事情,那些在戰場上的瘋狂在他們眼裡似乎都已經變成是日常,然而在我們看來卻都是異常,精鍊的文字風格加倍突顯出戰爭的荒謬,帶來的震撼感要比以辭藻與譬喻堆砌出來的文章來得更加強烈,如果說現實已經足夠荒唐,那麼就不要讓讀者被文字本身轉移了焦點,這真的讓我學到很寶貴的一課。
海明威的文字不會有華麗的辭藻,他也不推崇藍色窗簾,文字描寫什麼就是什麼,不需要額外揣測其他含義,這樣的原則造就了簡潔直接的俐落感。過去我在讀《老人與海》時一直不太能感受到這種文體的魅力,不過現在卻漸漸開始喜歡上這種風格,不加掩飾的直球對決,無論是誰都能夠讀懂的簡明文字,但其實實際上一點也不簡單,隨著閱歷增加,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的部分也會愈來愈多,我覺得這也許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論」的魅力所在,寫成文字的只有八分之一,而剩下的八分之七都在海面之下,當我們懂得愈多就愈能夠感受到那些看不見的巨大存在,所以才能在經過時間的洗禮下成為經典。
槍與玫瑰,戰爭與愛情
男人結婚後跟單身也沒什麼太大差別。但我覺得已婚男人會想要回家找老婆。
在買這本書前,我其實不知道戰地春夢是什麼意思,以為可能是某個士兵在戰場上經歷了一場充滿殘酷與失去的戰爭,因此將它定義為一場虛幻沒有意義的夢,雖然這樣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麼是春夢就是了……結果看了書背簡介才知道原來故事描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位美國軍官與英國護士的邂逅與愛情。老實說,我一開始覺得有點興趣缺缺,因為我比較不偏好西方的愛情小說,不過讀完以後深深覺得慶幸,幸好我有讀完。
如果單論愛情這個主題本身的話,其實我不覺得非常突出,但把這樣的愛情放在戰場上卻讓我覺得有著不同的意義,就像西瓜灑鹽會更甜一樣,愛情的美好突顯了戰場的殘忍,反過來說也成立,戰場的荒謬顯得這份愛情的不平凡。在戰場上,每天都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明天,戰爭永無止盡,有人說打勝仗就能結束戰爭,但事實卻是即使聽到打了勝仗,擺在眼前的仍然是殘肢斷骸的焦土;有人說只要有一方停下,戰爭就會結束,然而那些不知道究竟在哪裡的人卻持續不斷地發起戰爭,然後逼迫所有人都得跟著一起打。
生命在戰場上沒有未來、沒有靈魂、沒有希望,也因此沒有絕望,眼前是一片全然的荒蕪,能夠在這片沙漠中盛開的也只剩下愛了。記得在小說中有個角色提到,已婚男人會想要回家找老婆,明明這只是非常簡單又常見、再合理不過的一句話,但卻讓我突然間覺得也許能在地獄中支撐他們,讓他們不至於失去理智崩潰絕望的只有愛情與親情了吧……
小說中的主角亨利遇到了凱薩琳,在這個荒謬的地方邂逅彼此、陷入愛河,在顛狂錯亂的世界裡成為彼此世界的一盞燈,讓他們不會失去自我。我認為,如果他們兩人沒有相遇,而亨利又剛好幸運(或者說是不幸)地征戰沙場多年而存活下來,他多半會成為一種無法再被人類社會所接受、似人非人的怪物,就像《西線無戰事》中的主角一樣,最幸福的結局只能是沉眠於戰場之上,從這個角度來看,將愛情放在這個戰場上實在是個巧妙的設計。
A Farewell to Arms
我已經離戰爭太遠太遠,也許這時根本沒有戰爭了。這裡就沒有戰爭啊。接著我才明瞭,對我來講戰爭算是已經結束了,但我還沒有那種戰爭真正結束的感覺。我就像是個已經逃學的學童,心裡卻還掛念著學校的狀況如何。
上一段提到我其實一直不太明白為什麼這本書叫作戰地春夢,直到看到書背簡介才恍然大悟,不過當我讀完這本書以後,忽然注意到封面上的原文標題《 A Farewell to Arms 》,從此我就無法再把這個名字從我腦海中移除,因為對我來說,這名字實在取得太好了。儘管只是直白地寫著這是一封對武器的告別信,如果是在讀完之前來看,我一定會覺得這書名很無趣,但在讀完以後我深深覺得非得是像這樣平鋪直述的一句話才能夠道出這本書的精髓,很有海明威的風格。
主角亨利一開始是個開救護車的軍官,與此生摯愛凱薩琳相遇之後不幸在砲擊中受傷,在醫院中與凱薩琳重逢之後兩人陷入愛河,到這裡大概算是故事的前段。中段是亨利重返前線卻遇到義大利軍潰敗,亨利帶領同袍撤離,但卻反而被憲兵視為敵方間諜,在臨將處刑之際,他抓準機會逃離。最後是亨利與懷有身孕的凱薩琳再次重逢,這次他決定向那個荒謬瘋狂的世界道別,與凱薩琳一起遠離戰火,從此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兩人一起等待著屬於他們的新生命來臨,然而逃離了地獄,面前卻還有命運擋路……
亨利在丟掉武器從軍隊中逃走之後的故事是讓我最有感觸的地方,即使遠離了戰場,與愛人開始過起了幸福的生活,甚至肚子裡都已經有即將到來的新生命,未來的日子彷彿充滿希望,但戰爭的陰影卻始終籠罩著他們兩人的生活,彷彿這一輩子都無法真正逃離它的魔爪。而最後命運也來搗亂時,真的讓我滿心錯愕,不過也因此意識到一件事,整本小說都在講述一場如地獄般殘酷的戰爭,讓我一直忘記命運本身就已經足夠殘酷,那麼,究竟為什麼還要掀起戰爭帶來更多不幸?或者換個角度來看,也許我們無法違抗命運的捉弄,但至少我們能夠選擇放下武器。
閱畢小感
時隔多年再次閱讀海明威的作品真的感覺收穫不少。在寫作上好好地見識到「冰山理論」的寫作風格,過去總是覺得應該盡量想各種比喻、用漂亮的文字來把心中想說的東西包裝起來,這樣的作品才會好看而有深度,但顯然並非如此,只把八分之一寫出來,隱藏其下的八分之七即使看不見也仍然能讓讀者感受到它的存在,真正重要的並非裝點海上的浮冰,而是想辦法讓自己對主題有足夠深刻的理解。
在戰爭的主題上也帶給我與《西線無戰事》截然不同的感受,這部作品的主角有愛情的陪伴,讓他得以撐過戰爭的瘋狂,能夠在這個世界找到自己能回去的地方,雖然最後他逃離了戰爭卻逃不了命運,但這是否也意味著——人選擇不了命運,但至少能選擇放下武器。
主題標籤
- 反戰
- 戰場上的愛情
- 第一次世界大戰
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話,歡迎從下方連結來購買。本站將獲得部分消費金額作為傭金回報並維持本站營運的開銷,但這不影響您所購買任何商品的價格,本站也不會多收您任何一分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