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失物請洽圖書室 》,這是2021年本屋大賞第二名的得獎作,去年就已經先買了日文版回來,只不過一直到前幾週才念完,剛好中文版也出了,所以就一鼓作氣把中文版也念完以後一起寫心得。
這本書是由五個短篇所組成,內容很有趣,對現狀感到迷惘的主角們在這間圖書室裡被推薦了莫名其妙的書,卻意外地從中找到解答,原來有時候只是我們過於鑽牛角尖,那些以為是死巷的地方,說不定反而是個轉機,只需要一個契機,哪怕只是抬起頭左右看看,或許就會發現答案早已就在身旁,這一路上所走過的一切,絕對不會白費。
~以下有雷,小心慎入~
作品相關
- 失物請洽圖書室
- お探し物は図書室まで
- 作者:青山美智子
-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2/11/22
- 語言:中文、日文
- 其他
- 2021年本屋大賞 第二名
《 失物請洽圖書室 》,我喜歡的三個地方
現在該做的,就是現在的自己能做的事
工作明明是為了養活自己,到最後卻是工作害得我連飯都沒好好吃,這不是太奇怪了嗎?
我覺得這是個非常適合給初出社會或是已經初步接受社會洗禮開始感到心靈疲憊的新鮮人閱讀的故事。記得我在剛出社會時,心裡很迷惘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不知道接下來要往哪裡去,不懂自己現在做的事情究竟有何意義,感覺剛畢業時心中那點熱情與幹勁在短短幾個月的枯燥工作與人際鬥爭中消耗殆盡,生活開始變得麻木,覺得生命就是上班、下班、吃飯與睡覺,似乎沒有什麼樂趣可言,徒然看著自己的年紀不斷增長。到最後更是本末倒置,為了要討口飯吃,所以總是因為工作加班而三餐亂吃,這種生活作息徹底失調的結果就是,我在開始工作的那三年一口氣胖了八公斤……
這故事中的第一個短篇就描述了一個已經出社會一陣子的女主角,漸漸失去目標與熱情,開始變得不知道為何而生活,每天渾渾噩噩,對很多事情不滿,看不起很多人,卻又對很多事感到自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只能就這樣沉淪,庸庸碌碌地過完一生。在這樣的困境下,她為了學習一些電腦相關技能而到社區圖書室找書,結果被推薦了一本完全無關的童書繪本,然而卻也因此誤打誤撞地開始學做蛋糕。
事情的變化就在從被動化為主動開始,行動本身促使心境上產生轉變,為了做蛋糕而經歷許多失敗,為了改善而做了不少學習與努力,每一次都能從中汲取不同的經驗,為最後的成功奠定基礎。在這個跌跌撞撞的過程中才發現,那些她曾經看不起的人,其實都有著她過去沒能看見的厲害之處,每個人一開始都曾經迷惘,但每個人也都是這樣好好地、認真地把現在能做的事情做好,漸漸地就會發現一些過去沒注意到的地方,那些曾經以為沒有用處、毫不相關的事物,往往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派上用場。
所以,如果是對現狀感到迷惘新鮮人,真心建議好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哪怕只是下定決心開始早睡早起、開始每天慢跑運動,那些小小的改變往往能成為契機,改變許多原本所沒能想到的事情。
要是不知道蛋能拿來做什麼,一定想不到這個。
總有一天即將變成明天
雖然待辦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已經不再想用「沒時間」當藉口了。我希望用「有限的時間」思考自己辦得到的事。
「總有一天」即將變成「明天」
下一則短篇則是另一種進入社會後會有的迷惘,而且剛好也是我面臨過的問題——夢想。
在求學時代,夢想當然很美好,而且也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去追求夢想,唯一缺少的也許只有資金與人脈,當學生的時候總覺得這些都可以在長大進入社會以後自然而然找到解決方法,然而實際上進入社會以後才會發現這都只是沒有根據的錯覺。實際的狀況往往是因為工作而被迫犧牲大量的時間,加班回到家已經累得什麼事都不想做,到了假日也常常只想要耍廢補眠,每天過著被時間、被工作追著跑的生活,能夠分給夢想的時間可能比下課十分鐘還要稀少,而更可悲的是,好不容易賺來的錢也只剛好夠自己生活,整天關在辦公室裡也建立不了什麼人脈。那些以為自然而然能做到的事情,實際上一個也沒做到,甚至連原本能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
不過,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唯一一個保有自信的事情是,我依然堅持著夢想,換句話說就是寫小說,即使只有下班回家洗完澡後睡前的十分鐘,哪怕只有一個字我也要寫,因為如果進度是零的話再過多少日子我都無法完成任何事情,但是只要有一個字,總有一天我能夠達成目標,而在三年後,從第一份工作離職的同時,我也得到了人生第一次出書的機會。(如果對我有點偏頗的時間管理方式有興趣的話歡迎看看《下班後的時間管理與利用》這篇文章。)
而且還不只是如此,一開始我總覺得在下班之餘追求夢想這件事只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無法對我的正職工作產生什麼正面影響,但其實不然,除了像這部作品裡提到的,夢想是對心靈的滋養,與正職工作剛好可以互補,反而覺得過得更開心以外,我實際上也真的曾經在正職工作上利用到我私底下學到的東西——更進一步地說,其實就是為了建立這個網站所學習到的技術。
私心很推薦這則短篇,如果有想做的事情,那就不要再等了,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做自己能做得到的事情,不需要貪心,只要能開始往前走,周遭的許多事物也往往會跟著一起轉動,通往明天的路,也許並不像我們原先所想的那麼遙遠。
學螃蟹走路就能看到更寬廣的世界
爸爸,那時你跟我說過喔。你說,學螃蟹走路很有意思,景色都橫著通過眼前,看到比平常更廣大的世界。還說,橫著走看到的不就是廣角畫面嗎?
最後三個短篇分別描述了一位因生育而被公司冷凍的前雜誌編輯、啃老族的年輕人與退休的男人,這三個都是進入社會以後可能會面臨的轉變,他們也因此陷入困境。對於工作充滿熱情的編輯為了能夠在回到職場時第一時間進入軌道,就連在生育假時也時刻注意雜誌業界的變化並構思題材,然而回到公司所面臨的卻是部門轉調被打入冷宮;啃老族的年輕人懷抱著夢想進入社會卻發現自己所引以為傲的東西根本無人賞識,被迫做著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得不到成就感以外還不斷累積壓力,最終爆炸,再也無法回到職場;而退休的男人則是在退休以後才發覺,離開了工作幾十年的公司以後,他在社會上就不存在了,彷彿成為一個多餘的存在。
雖然是三種不同的困境,但這部作品在這三種困境中都做了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讓他們因為各種機緣踏入圖書室,被司書推薦了毫不相關的書,然後不約而同地從中看見了自己過去從未想過的東西,也因而發現了一條過去從未想過的道路。
一開始我真的覺得這只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巧合,怎麼可能每個有煩惱的人來到圖書館借了一本不相關的書就能夠找到迷惘的答案?但作品裡的司書回答了這個問題,她推薦什麼書其實只是一瞬間的靈感,她根本不知道什麼書能幫得上忙,真正幫上他們的是他們自己本身,作為讀者的他們往往能夠將書裡的文字與自己自己的處境做結合,獲得唯有他們自己才能得到的事物。
回過頭來重新閱讀這些短篇時也會發現,主角都是在陷入鑽牛角尖的狀態下接觸到這些不相關的書,因此在閱讀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想著自己現在所遇到的問題,在這個時間點,他們其實已經開始有所行動,所以事情才會因此有所轉變。這不是巧合,而是在付諸行動的同時又得到了某個「不相關」的契機,就好像突然學螃蟹橫著走一樣,視野突然開闊起來,才能看見那條也許其實就在自己身旁的道路。
不過呢,我並不是因為知道什麼才給出某樣贈品。大家都是自己在我給的贈品裡找到意義的。書也一樣。在跟做書的人的意圖無關之處,讀書的人往往能將書裡的幾個字、幾句話與自己做出連結,獲得只有自己才能得到的東西。
關於日文版的一點感想
在《為了閱讀日文小說》這篇文章裡有提到,在開始用閱讀小說來學日文時我傾向選用日常生活取向的題材,因為用字遣詞都比較接近平常就會用到的文字,也比較容易從前後文去推敲文意,而這本小說就屬於我在這個階段特別偏好的類型,所以很推薦給想開始練習閱讀日文小說的人。
另外一個我很推薦讀讀看日文版的原因在於裡頭有一則短篇對於日文詩多有著墨,用字不算很難,但就像中文新詩一樣,有許多箇中趣味真的很難翻譯成其他語言。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主角在最後自己所寫的「正雄之歌」,雖然翻成中文以後仍然兼顧了押韻,但在原文中的韻律感跟語感上整體而言更有一種童趣的氛圍,也許是我自己的偏見,但我在原文裡能感受到更多主角在走過這段路以後所獲得的心境。
まあまあ まあまあ まさおがいくよ
さあさあ さあさあ まさおがいくよ
おおっと よこには よりこがいるよ
閱畢小感
在讀這本小說時,我會忍不住聯想到遊戲裡的迷宮,每當遇到死路的時候,我總是覺得一定有出口,可能是暗門,可能被岩石擋住,可能是看不見的魔法道路,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去找出某個關鍵道具,它能夠為我們打開一條全新的道路。
常有人說,人生也是一場迷宮,只是不一定有出口,不過,有沒有出口這種事情只有神才知道,所以我們能做的其實也跟玩遊戲時一樣,那就是相信出路的存在,不要一直鑽牛角尖,回過頭去嚐試之前沒做過的事、沒走過的路、沒想到的方法,也許我們就能像故事中的主角們一樣,找到屬於我們走出困局的道路,畢竟,這世界上也有這樣一句真理——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這部作品在我心中……
- 我覺得這部作品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一種分享,不是說遇到什麼情況可以怎麼處理,而是告訴我們怎麼做可以有機會打開一條我們沒能發現的路。
- 剛出社會的人、對於現狀或未來有迷惘的人、覺得自己正在鑽牛角尖的人,我覺得都很推薦可以讀讀看這部作品。
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話,歡迎從下方連結來購買。本站將獲得部分消費金額作為傭金回報並維持本站營運的開銷,但這不影響您所購買任何商品的價格,本站也不會多收您任何一分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