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少女同志,向敵人開槍吧 》,這次也是在本屋大賞的得獎作中注意到這本書,幾乎是一面倒的好評,讓我連介紹都沒看就直接買回來了。不過也由於沒看過介紹,我對這本書的認識僅僅只來自這個封面跟標題,一開始還以為可能是類似《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這種風格奇特、調性輕鬆的類型,結果沒想到居然是本考據相當硬核的戰爭小說。
背景是二戰時的蘇聯,面對希特勒納粹德國的侵略,在國土境內展開了一場慘烈至極的戰爭。本來與母親一起生活於小鄉村的女主角因為敵人的屠殺滅村,因而走向了一個成為女性狙擊兵的人生,深刻地描寫出在軍隊中女性所受到的對待、戰場的無情與硝煙以及戰爭中的失去與孤獨,帶給我的震撼甚至不輸給之前讀過的《西線無戰事》與《戰地春夢》,也讓我對作品裡提到的另一本作品《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產生強烈好奇,之後應該也會找來讀讀看。
~以下有雷,小心慎入~
作品相關
- 作品:少女同志,向敵人開槍吧
- 同志少女よ、敵を撃て
- 作者:逢坂冬馬
- 出版社:尖端
- 出版日期:2022/12/05
- 語言:中文
- 其他:
- 第11屆阿嘉莎.克莉絲蒂獎得獎作品:史上第一次全評審委員滿分評選
- 2022年本屋大賞 第一名
《 少女同志,向敵人開槍吧 》,我喜歡的三個地方
扣扳機的理由
這座城市原本真的是一座非常美好的城市。請大家戰爭結束後務必再來玩。
這部作品在各種方面都描寫得相當仔細,在歷史的層面寫出了戰爭局勢的變化,在狙擊技巧的訓練與實戰的層面也都真刀實槍地把過程細節全都描寫出來,完全可以看得出是部考據非常紮實的作品。而作為狙擊訓練課程的一環,教官讓她們各自說出上戰場的理由,這部分我覺得可以說是成為士兵最重要的一關。
作為被侵略國,上戰場的理由自然有著類似「捍衛祖國」、「守護人民」之類的標準官方答案,然而真正上了戰場,進入那個宛如群魔亂舞的人間煉獄,要想維持自己作為人的理智扣下扳機而不因此發狂,需要的不是這種答案,而是一個能夠將自己脆弱內心保護起來的答案。
報仇、為了自由、為了取回榮耀、為了孩子、為了那個早已沒人的家,自己內心最強烈的渴求與動機,讓人能夠殺人而又不會沉淪迷失,在殘暴橫行的世界裡讓自己能夠守住最後底限的理由,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大概在上戰場的第一瞬間就會變成屍體或者徹底變成殺人魔吧。
當女主角與戰友們第一次進入前線時,彷彿就像把一塊潔淨無瑕的白布扔進污水裡,身處其中才會知道教科書所給出的答案,在戰場上全都是破綻百出不堪一擊的矛盾。如果是為了保衛祖國為什麼又會有那麼多犧牲,如果是為了守護又為什麼會壓榨人民,如果是為了打倒惡魔,那為什麼卻在做與惡魔無異的事情……到頭來,上了戰場能留下的理由只有自己才知道。
即使是個妻兒都已犧牲、與廢墟無異的家也能成為理由,在史達林格勒防守要塞時,隊長以自己空無一人的家作為據點展開防守,最後在高層下令撤退時選擇與自己的家一同葬身在敵人的砲彈下,這個橋段讓我印象深刻,同時也是這個理由的體現——這場戰爭對他而言也許早已不是什麼捍衛祖國的戰爭,而是一場守護自己的家的戰爭,而最後與家一同毀滅對他而言才是救贖。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但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變成惡魔。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一開始在這部作品的最後看到這段文字時覺得寫得真好,結果後來才發現這原來是一本書,而且還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作品,而我想這應該也是這部作品同樣想要探討的一大主題——女性在戰爭中究竟是什麼樣的處境。
雖然蘇聯是唯一把女性士兵送上前線的國家,然而,女性所受到的對待卻並未因此而有所改善。在故事的一開頭,女主角所生活的村落遇襲,作為與戰爭無關的平民女性所面臨的首先就是士兵們的殘酷對待;接著,狀況即使在女主角成為狙擊兵參與戰爭之後也沒有絲毫改善,反而因此看見了更多醜陋不堪的一面,被一般士兵投以異樣眼光輕蔑對待還是小事,更進一步有些還會動手動腳出言調戲,而最慘的便是在戰場上淪為敵人俘虜,最幸福的下場是用隨身攜帶的小槍自我了結;本以為這些殘酷行徑是納粹的惡魔才會有的暴行,然而女主角卻眼睜睜看著過去那位善良聰明、曾想共度一生的青梅竹馬嘴裡說著不能成為惡魔,在戰爭勝利時跨坐在敵國女性身上露出下流的笑容。到這裡女主角才明白自己的理由,她是為了保護女性而戰,「少女同志,向敵人開槍吧」裡的敵人指的原來並不單純是敵對國家的士兵,而是指所有傷害女性的人。
除此之外,在戰爭結束時,每一位生還下來的士兵都遭受許多身體或精神上的問題,但至少社會仍然將這些人視為英雄……只要這個人不是女性。在戰爭中,她們戰功彪炳,在各種戰事中立下關鍵性的戰功,所殺的敵人數量是無人能比的功勳,但只要她們是女性就會受到歧視,無法得到與男性士兵一樣的榮耀,在戰爭結束以後只能孤獨地、受人畏懼地尋找自己活下去的方法與理由。大多數的戰爭作品所描述的幾乎都是男性視角,然而卻沒想到,女性在戰爭中所受到的痛苦卻又要遠遠大上無數倍……
戰爭後,該怎麼活下去
其次,我只有兩個建議。一是找到一個妳愛的人。二是培養興趣,找到活下去的價值。這是我個人的建議。
我覺得似乎每一部反戰作品都一定會提起這個主題,畢竟戰爭總有一天會結束,士兵總有一天會變回平民,然而在那個以殺人為榮耀的地獄要怎麼回歸柴米油鹽的日常幾乎是每個經歷過戰爭的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在成為狙擊兵以後,傳奇的女狙擊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成為女主角的目標,總是想知道走到頂點、走到她的身邊時究竟會看見什麼,然而其實什麼也沒有,即使走到了山頂也只是因為一直走下去而已,而人眼裡所見的始終是那些心愛的事物。所以,對狙擊兵來說最重要的,能讓他們在戰爭之後也能活下去的,絕不是追求頂點的熱情,也不是站在頂點所見的風景,而是找到所愛之人。
我覺得《西線無戰事》應該是描寫這種孤獨感的最佳範例,主角在短暫放假回家的過程發現自己已經無法融入那個不知道戰場模樣的和平世界,那些善意的好奇眼光在他眼中卻只帶來壓力與痛苦,本以為戰事結束一切就會變得美好,但事實卻是被戰爭洗禮變得只認識戰爭的他根本已經無處可去了。相反地,《戰地春夢》則應該是個很好的反例,主角幸運地找到人生摯愛,得以在逃離戰爭之後找到活下去的理由,雖然最終命運開了他一場殘酷的玩笑,但我自己覺得他至少一度很接近所謂的幸福。
閱畢小感
綜觀整部作品,上面所寫的三個部分可以說是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地方,在戰場上扣下扳機的理由、女性在戰場上受到的歧視與殘忍對待以及在戰爭後要如何活下去的方法,無論哪個都是我覺得非常深刻的主題,而這本書將它們發揮得很好,易讀易懂而且對於細節的刻畫一點都不含糊,從女主角的憤怒開始,到最後一切回歸孤獨與沉寂,隨著戰爭而起而落的這段過程真的有種彷彿跟隨她們一起走過這場戰爭的沉重與喪失感,大推!
主題標籤
- 上戰場的理由
- 女性在戰爭中所受到的對待
- 戰後該怎麼活下去
- 第二次世界大戰
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話,歡迎從下方連結來購買。本站將獲得部分消費金額作為傭金回報並維持本站營運的開銷,但這不影響您所購買任何商品的價格,本站也不會多收您任何一分一毛。